日本低碳技术创新的战略
领域与政策目标
作为资源、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日本从1992年起陆续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要求日本减排目标相较1990年减少6%,而实际上,日本的碳减排任务并没有完成,碳排放不减反增11.3%。
基于以上背景,2008年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为低碳社会的日本而努力”的号召,明确提出了构建低碳社会的“福田蓝图”。
为实现低碳减排目标,政府规划通过技术创新实现2030年前能源利用效率比2007年提升30%,投资近300亿美元用于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节能型信息生活空间技术、低碳型交通技术、节能半导体元器件技术等五大领域的创新战略实施;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资金扶持等配套政策分担企业创新成本,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
2017年12月,日本公布了“基本氢能战略”,意在创造“氢能社会”,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氢能与其他燃料的成本平价,建设加氢站,替代燃油汽车、天然气及煤炭发电等,发展家庭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系统。
11
日本节能管理体系与低碳技术创新路线图
日本政府为落实五大领域的创新战略,进一步完善低碳技术创新路线图,积极整合各级政府、企业、服务中心等各类资源,构建四级低碳节能管理体系,逐步引导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碳减排与低碳发展。
日本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路线图,主要包括:
一是国家目标图,即制定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国家创新目标,完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降低创新成本、实现低碳技术标准化等配套政策。
二是重要技术目标图,规化实现创新战略的具体技术体系及其路线,确保低碳技术创新有序推进。
三是技术创新路线图,200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选定21项技术作为低碳技术创新重点,制定中短期(2008-2030年)技术战略和长期(2030-2050年)技术战略等阶段性推进路线图,提出电动汽车、高效率热泵、节能型住宅等技术创新路线图及应用方案。
2020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了脱碳路线图草案,确定“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为海上风电、电动汽车等14个领域设定了不同的发展时间表,以技术创新加速向低碳社会转型。
21
日本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目标
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低碳技术创新政策,
如1980年试行并在1992年修订《关于促进石油替代能源开发与普及法律》,鼓励石油替代性能源新技术革新;
1997年试行《促进新能源利用等特别措施法》,以促进低碳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普及;
为实施《打造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日本推出一系列重要的革新性技术,提出加快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车销售比例中的50%为新能源汽车等政策目标;
2009年4月,日本内阁府在《未来开拓战略》中提出低碳技术创新相关政策目标,涉及低碳能源、环保车、低碳交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领域。
2018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第五期《能源基本计划》,提出面向2030年及205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依靠现有人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完善和系统开发设定明确的能源发展目标,明确2030-2050年能源转型目标。
到2030年,日本能耗总量要削减0.5亿千升油当量,实现零排放电力占比44%,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要提升至22%~24%,核电占比降至20%~22%,化石燃料电力占比减少至56%,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至9.3亿吨。面向2050年,提出强化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更新、新技术开发等,实现从“低碳化”迈向“脱碳化”的能源转型新目标。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义伟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强调节约能源、引进可再生能源,以安全最高准则推进核能政策,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2020年12月,日本政府宣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将占全国电力的50%至60%,核能和使用碳捕获的化石燃料预计占30%至40%,其余大部分由氢气构成。
2021年3月,日本太阳能协会在经济产业省审议会上提出,面向2050年的脱碳社会,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需提高到125GW目标,2040年完成300GW。
图片
日本低碳技术
创新的主要经验
11
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减少创新融资成本
日本政府对从事低碳技术创新的研究机构或企业提供研发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金等必要的财政支持,分担创新融资成本。
一是提供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日本为燃料电池开发项目提供必要的政府预算支持,向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提供一定的创新资金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年,日本内阁、经济产业省(METI)、环境省(MoE)共资助14.58亿美元用于氢能研发和补贴经费。经济产业省、环境省每年拨出约1.5亿美元用于碳捕捉和储存(CCS)的研发。
2020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将绿色投资视为日本疫后重塑经济的重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海上风电、氢氨燃料、核能、碳循环等14个行业技术创新。
二是制定低碳技术创新转化的政府补贴政策。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202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动员超过240万亿日元的私营领域绿色投资,力争到2030年实现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
三是提供节能环保设备投资辅助金。日本政府成立2万亿日元的绿色基金,鼓励和支持私营领域低碳技术研发和投资。
四是提供低息融资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环境省等对环保投资企业提供利息补贴,实施低碳设备等领域的投资补贴政策,以鼓励企业和机构参与低碳创新投融资。
21
培育高素质人才,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日本政府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政策保障,为低碳技术创新及其高端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不断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人才成本。
▷▷ 一是加大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以低碳技术创新为重要领域促进高学历人才及时就业。
▷▷ 二是加大低碳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转移力度,引导人才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失业人员向新兴低碳产业转移,降低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才成本。
2010年,日本政府完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制度,制定实践职业技能提高战略,对实施低碳产业领域职业培训的培训费用补贴。
31
搭建共性技术开发平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风险
积极搭建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构成的国家低碳创新体系,构建低碳创新信息共享平台,有效降低创新的各类信息成本;成立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等服务,特别是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重大关键性低碳技术的信息共享与相关服务。
同时,鼓励产业界、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战略联盟,积极为企业搭建低碳协同创新平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各类成本与外部风险。
41
提升低碳消费需求,降低创新交易成本
▷▷ 一是为降低低碳技术创新及其转化的相关交易成本,日本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阳光计划、月光计划等,降低低碳创新的市场交易成本,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低碳消费市场予以扶持。
▷▷ 二是降低市场培育成本,加快低碳技术向产业化的跃进,发挥产业发展拉动需求、低碳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作用。
设计培育低碳市场的多项制度,包括:环保积分制度;环保节能汽车补贴、税收优惠制度;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补贴制度、剩余电量回购制度;碳足迹和碳排放可视化制度;领跑者计划制度。有效分担和降低企业创新的市场成本。
▷▷ 三是日本市民有较强的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参与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产品消费。发展低碳能源、节俭生活、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等已成为全民共识。
2009年4月,日本国土交通省推出促进环保车辆(包括新能源汽车和符合一定环保标准的汽油、柴油车)普及的减税政策,在购买和使用环节进行减免税,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 四是制定有利于日本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贸易政策,帮助日本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积极向国外推广日本的低碳节能技术产品。
进一步完善贸易保险制度,降低出口企业的海外风险与成本,加强地区间合作,投资建设相关产业基础设施,降低日本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各类交易成本。
日本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是中国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的关键。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当前,加快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蕴含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存在融资难、成本高、风险大等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
日本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成本分担等经验,为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11
制定低碳创新战略路线图,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为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制定国家低碳技术创新战略,明确国家层面低碳技术创新战略路线图,发挥关键性低碳技术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引擎与支撑作用。
从国家层面,以低碳技术攻关与突破为抓手,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结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 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对绿色低碳技术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有效指导低碳技术遴选,鼓励创新性或颠覆性的低碳技术研发,大幅降低企业低碳创新成本。
▷▷ 二是加快制定、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明确2030-2060年国家低碳技术创新的重点、路线图、实施方案等。
▷▷ 三是加快构建优化中央领导牵头、省市级领导部署、各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负责实施、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的低碳节能管理体系,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低碳技术创新,降低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本,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低碳社会建设。
21
制定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政策,降低资金成本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覆盖面较广、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创新风险高,仅靠企业研发资金或政府财政投入不可持续。
特别是企业受环保监督以及全球疫情影响,降低和分担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资金成本,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迫切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符合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有效政策,不断完善相关的投融资政策,切实降低创新资金压力与风险。
▷▷ 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改变“环保风暴”做法,给予企业转型的一定过渡期和创新资金援助的缓冲期,为企业搭建环保治理服务与低碳创新供需平台,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污染治理技术,完善有利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融资难、创新成本高的难题。
▷▷ 二是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等制度。
发布低碳技术创新目录,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低碳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的经费补贴支持,制定国家低碳技术创新转化的直接补贴制度,为企业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推广低碳应用等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
▷▷ 三是为企业或者相关机构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制定贷款优惠政策,完善碳金融、碳交易等制度。
扩大商业银行低碳信贷业务,建立节能减排贷款绿色通道,引进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促进低碳金融发展。加强低碳产品投资、交易等机制创新,如企业参加森林碳汇、光伏发电、节能减排等活动所获得的碳汇指标可以抵扣企业碳排放量,以更加科学化、市场化的碳交易机制吸引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发展项目。
△日本山梨县居民在自建屋顶、田地、空地、山坡等大量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居民使用光伏能源,可以将多余电卖给电力公司获益
31
制定低碳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政策,降低人才成本
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低碳技术包括减碳、低碳、固碳等多方面技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从事节能减排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
应重视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实施国家低碳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造就低碳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中国低碳创新人才群体和具有引领力的创新团队,加强对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制定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规划。
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低碳技术人才考核评价标准,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以兼职、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低碳创新,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人才成本。
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重视低碳技术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制定低碳技术领域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或行动方案,实施低碳技术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制度,以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契机,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工低碳技能提升。
41
构建低碳创新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成本
▷▷ 一是加快构建面向低碳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体系,整合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合力,推动低碳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共同体建设。
▷▷ 二是由政府出资构建中国低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视低碳环保领域的通用技术开发,吸引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加盟,共享资源、信息、技术与服务等,并为低碳技术转化和相关企业提供必要的通用技术服务、低碳技术试验等便利条件,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信息成本。
▷▷ 三是建立国家低碳创新信息系统,加快低碳技术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低碳技术、低碳市场、低碳服务、低碳产品等信息集成与更新,促进低碳环保领域的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为有效开展低碳环保技术攻关、低碳产品生产、低碳技术应用提供信息服务,构建低碳环保数据共享与创新服务体系。
51
加强低碳创新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市场成本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重视低碳创新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 一是加快完善低碳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深化低碳创新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政策交叉、打架、缺位等问题,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企业自身也应以低碳责任意识引导制度创新,如鼓励企业员工树立低碳意识,在管理上将低碳节能、降耗减排作为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纳入到绩效管理考核指标。
▷▷ 二是避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死亡之谷”现象,积极培育低碳技术市场需求,加强低碳产品的市场推广。
出台培育低碳市场的系列政策,如鼓励家庭购买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企业、工厂、农村等安装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畅通电力入网渠道。
▷▷ 三是制定中国低碳领跑者计划和低碳可视化制度。
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低碳技术领跑者标准,引导社会公众积极购买低碳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创新碳积分、碳足迹等制度,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参与森林碳汇、植树造林等活动,培育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发展的市场需求。
四是出台和完善扶持国内低碳技术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加快实施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创新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低碳领域的中国标准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采取多种举措降低和分担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各项成本,提升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和形象,为中国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支撑。■